辦理地質災害資質有哪些人員要求?

1.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單位資質

微信號: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單位技術人員總數不少于二十名地災評估資質人員變更,其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于十名且具備高級職稱的人員不少于三名。

具有與承擔小型地質災害勘查項目相適應的鉆探、物探、測量、測試、計算機等設備。

2.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單位資質

技術人員總數不少于十名地災評估資質人員變更,其中巖土工程設計、結構設計、工程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于五名且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不少于三名。

具有與承擔小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相適應的設計、測試、制圖與文檔整理設備。

3.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單位資質

巖土工程、工程地質、工程測量、工程預算專業技術人員和項目經理、施工員、安全員、質檢員等管理人員總數不少于二十名;

具有與承擔小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適應的施工機械、測量、測試與質量檢測設備。

4.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單位資質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技術人員總數不少于十人,其中具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巖土工程、工程預算等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于五人。

5.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

具有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和巖土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不少于十名,其中從事地質災害調查或者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工作五年以上且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不少于兩名、中級技術職稱的不少于五名;

具有配套的地質災害野外調查、測量定位、計算機成圖等技術裝備。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收費目前執行什么標準?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征求意見稿)》,因為地區不一樣,所以各地區的地質情況不一樣,地災種類也有差別,經驗很重要。

比如《江西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管理辦法》

 之一條 為規范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活動,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監督管理,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江西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管理辦法》和《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等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指進行工程建設、采礦活動和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對建設工程、采礦活動和規劃區遭受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做出評估,并提出具體預防治理措施建議的活動。

 在本省區域內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其相關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省國土資源廳負責全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監督管理,指導、協調全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設區市和縣級國土資源局(或礦產資源管理局、地質礦產局,下同)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監督管理,指導、協調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第二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及要求

第四條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范圍為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三個級別。地質災害易發區按照《江西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9—2020年)》劃定的范圍執行。

第五條 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必須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在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中易發區內選址的工程建設項目,以及在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內選址的交通、水利、市政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在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內選址的一般工程建設項目,項目所在地縣級國土資源局可在現場踏勘后,綜合考慮項目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確定是否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可以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應出具書面意見說明理由。

第六條 在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內選址的一般工程建設項目,可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但需提交項目所在地縣級國土資源局出具的建設項目處于地質災害不易發區的書面意見;

雖處于地質災害不易發區的工程建設項目,但建設工程自身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也應當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第七條 礦山建設項目(包括新建、改建、擴建礦山和變更礦區范圍、開采方式、開采主要礦種的礦山)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與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合并進行,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不單獨編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前款所指礦山建設項目不包括超出礦山開采許可證登記范圍選址建設的選廠、冶煉廠、尾礦庫等與礦山有關的建設項目。

第八條 工程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無法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或者按照國家規定不需要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設項目,必須在工程建設項目申請用地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工程建設項目在改變原評估確定的用途和規模時,應當重新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應當進行而未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工程建設項目在重建、擴建時,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第九條 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工程建設項目和規劃區,由項目業主或規劃管理部門自行選定具有相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等級的單位進行評估。

一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由具有甲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的單位承擔;二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由具有甲、乙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的單位承擔;三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由具有甲、乙、丙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的單位承擔。

外省的單位要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應當具備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并到省國土資源廳登記備案。

第三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程序

第十條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應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國土資發[2004]69號,以下簡稱“部頒技術要求”)。評估區范圍應與地質災害影響范圍一致,原則上在用地范圍或規劃區邊界基礎上外擴1000米。

第十一條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具體流程是:地質災害評估單位接受建設單位的委托——收集相關地質環境資料——現場踏勘——分析確定評估范圍及級別——資質和項目備案——進行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調查(含簡單勘查)——編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或說明書(以下簡稱評估成果)——專家組評審——項目所在地縣級國土資源局簽署意見——報送主管部門備案——提交建設單位使用。

第十二條 評估單位接受項目委托后,應當在10日內到項目所在地的縣級國土資源局進行資質和項目備案;備案內容應包括評估單位資質、承擔項目人員、建設項目基本情況等(詳見“江西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備案表”)。

評估項目跨縣級行政區域的,應當分別取得項目所涉及區域縣級國土資源局意見后,到共同的上一級國土資源局備案。

第十三條 一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的成果主要編寫人員應具備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及相關專業的高級技術職稱,二級、三級評估項目的成果主要編寫人員應具備上述專業的中級以上技術職稱。成果主要編寫人員應是項目主要技術負責人和現場調查的主要人員。

第十四條 評估單位應當強化內部管理、嚴格自律,排除干擾,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技術要求開展調查和成果編制工作,保證提交資料真實、依據充分、結論明確、客觀公正的評估成果。

評估單位應組織有關技術和管理人員對本單位承擔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進行野外驗收(核查),對評估成果等成果進行內部把關,出具本單位初審意見。

評估成果中的項目負責人、編寫人員、審查人應當由本人簽名。

第四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審查

第十五條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應當經過具有地質災害防治資格的專家的技術評審,應當符合“部頒技術要求”及相關法規和規定,同時符合相關建設項目的技術規范和技術標準。

第十六條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的技術評審由評估單位組織評審專家組進行。評審專家組人數應符合以下規定:一級評估成果應有5—7名專家、二級評估成果應有3—5名專家、三級評估成果一般應有3名專家。

評審專家由評審組織者從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技術專家庫的地質災害防治專家中隨機抽取,確定一名評審專家組組長,并報告成果備案部門。

實行評審專家回避制度,專家評審組中不得有本評估單位的專家或者與評估單位、建設單位和評估項目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專家。

第十七條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的技術評審,應遵循獨立審查原則、客觀公正原則、科學原則。

技術評審由專家組組長召集評審會。評審專家應當認真查閱相關資料,對評估成果進行客觀公正的技術審查。各審查專家必須出具署名的審查意見,并由專家組長提出專家組評審意見書,專家組成員共同簽名,對評審結論負責。

第十八條 評估成果評審時,評估單位項目技術負責人應到評審會現場解答專家質詢;一級評估成果評審時,評估單位總工程師應到評審會現場解答專家質詢。凡項目技術負責人或者一級評估成果總工程師未到評審會現場進行答疑的,專家評審組不得進行評審。重大項目或有爭議的項目評估成果,評審專家應到現場核查。

專家評審組審查認為不符合要求的評估成果,須按評審意見及相關要求補做工作,然后重新組織評審。

第五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備案

第十九條 實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分級備案制度。一級評估成果報送省國土資源廳備案。二級評估成果報送所在設區市國土資源(礦管)局備案。三級評估成果報送所在縣級國土資源(礦管)局備案。

跨設區市、縣(市)行政區的建設項目的評估成果,報送共同的上一級國土資源局備案。

第二十條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通過專家組評審后,評估單位應將評估成果及其成果備案表送項目所在地縣級國土資源局簽署意見,并在一個月內到相應的國土資源部門備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備案應由提交如下材料:

1、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書(說明書)”及電子文檔1份。其中包含評估單位資質證書復印件、評估委托協議書、專家組評審意見書,以及評估成果附件、附圖等。

2、“江西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備案表”(樣式及填表說明見附件2)一式8份(其中1份裝訂在評估成果內),電子文檔1份;

3、評審專家個人署名的評審意見和修改意見,以及相應的修改說明。

4、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和單位資質備案表1份(原件)。

第二十一條 受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備案的部門,必須對備案材料是否齊全,評估單位資質、評估人員資格、評審專家資格、審查程序、備案表格式等是否符合規定,以及評估單位和建設(規劃)單位的承諾是否明確進行審查。經審查符合備案條件的予以備案。

第二十二條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備案后,受理備案的國土資源(礦管)局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報送上級國土資源部門備查。一級評估成果由省國土資源廳抄報國土資源部備查。二級評估成果由市國土資源(礦管)局抄報省國土資源廳備查。三級評估成果由縣級國土資源(礦管)局報省國土資源廳和設區市國土資源(礦管)局備查。

備查材料包括: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的電子文檔1份,備案登記表紙質和電子文檔各1份

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都要妥善保管備案材料,建立評估成果備案登記臺帳和信息數據庫,便于備案登記信息的檢查、使用、統計、匯總。

第六章 監督管理

第二十三條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對評估成果質量終生負責,評估單位法定代表人是之一責任人,項目技術負責人是質量直接責任人。

評估單位應當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評估業務檔案管理制度、技術人員管理制度、跟蹤檢查和后續服務制度。建立評估業務手冊,如實記載其評估工作業績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實行嚴格的技術成果和資質圖章管理制度,項目負責人、項目技術負責人、審核人的簽章必須真實。

禁止評估單位弄虛作假、變相降低評估成果水平或出具未經評審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意見)書。

第二十四條 評審專家組對評估成果審查結論負責,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評審專家應對評估成果中地質災害危險性和建設項目的適宜性作出明確結論,并針對不同地質條件提出具體的災害預防、治理措施建議。

質量達不到要求的評估成果、缺乏充分依據的防治措施建議或者防治措施建議模糊不清的成果,評審專家不得通過評審。否則,評審專家應承擔連帶責任。

第二十五條 建設單位或規劃單位應當按評估結論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做到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驗收與主體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時進行。

第二十六條 設區市、縣級國土資源局負責本轄區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1、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內選址的一般工程建設項目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出具書面意見(格式見附件3);

2、對評估活動進行監督檢查,核查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在評估成果備案登記表中對是否同意備案簽署意見;

3、對建設單位履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承諾進行監督,督促建設單位落實地質災害預防、治理措施,參與配套建設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檢查驗收。

第二十七條 市、縣國土資源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活動進行監督檢查時,被檢查單位應當配合,并如實提供相關材料。

第二十八條 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證書的單位不得承攬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業務。

禁止評估單位超越其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以及允許其他單位以本單位的名義或者以其他單位的名義承接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業務。

第二十九條 本規定自印發之日起施行。《江西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備案管理暫行辦法》(贛國土資發[2004]16號)同時廢止。

公路工程施工資質人員變更如何辦理

公路工程造價人員需要變更從業單位地災評估資質人員變更的,請按以下流程辦理地災評估資質人員變更

1、登陸交通職業資格網(),進入“職業資格”,點擊“全國公路工程造價人員管理平臺”,根據該網站的有關要求輸入用戶名及密碼。

2、進入系統后,可以點擊“變更注冊”按鈕。

3、填寫變更從業單位信息申請表(看新單位和原單位是否在同一省份,填寫不同的申請表),注意省份內、跨省份變更表格不一致。

4、按照系統要求,上傳有關附件(電子證件),并將近2個月的社保繳交明細原件上傳至其他欄。

5、上述資料填寫、打印、蓋章以及附件上傳完畢,提交變更申請后待審核。

地質災害治理需要哪些人員?

地質災害治理資質有什么人員要求-

專業代辦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單位資質

協助人力資源 *** 技術人員;公司每年營業執照及組織機構代碼證的年檢工作,目前執行網上年檢,也非常方便;按建設廳,市建委要求計劃并組織每年的安全員,造價員,監理員,見證取樣,人防監理人員的培訓及續教育工作。對技術人員能力提升,評定工作的上報及跟蹤。建立相關各部門的關系及維護。公司人員的使用,借用必須經過公司領導的審批同意。建筑企業資質管理與維護,不可忽視,有實力的企業可以專門建立一個部門,對所有的人員證書的管理,資質的維護升級等工作,可以做一個詳細的安排,結合企業的發展,規劃新的資質需求。并貫徹落實。

甲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單位

1.注冊資金一千二百萬元以上;

2.巖土工程、工程地質、工程測量、工程預算專業技術人員和項目經理、施工員、安全員、質檢員等管理人員總數不少于五十名;

3.近三年內獨立承擔過五項以上中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項目,有優良的工作業績;

4.具有與承擔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適應的施工機械、測量、測試與質量檢測設備。

乙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單位

1.注冊資金六百萬元以上;

2.巖土工程、工程地質、工程測量、工程預算專業技術人員和項目經理、施工員、安全員、質檢員等管理人員總數不少于三十名;

3.近三年內獨立承擔過五項以上小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項目,有良好的工作業績;

4.具有與承擔中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適應的施工機械、測量、測試與質量檢測設備。

第二十一條資質單位發生合并或者分立的,應當及時到原審批機關辦理注銷手續。需要繼續從業的,應當重新申請。資質單位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技術負責人等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在變更后三十日內,到原審批機關辦理變更手續。資質單位、歇業或者因其他原因終止業務活動的,應當在辦理營業執照注銷手續后十五日內,到原審批機關辦理注銷手續。第二十二條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對本區域內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活動進行監督檢查時,被檢查的單位應當配合,并如實提供相關材料。縣級以上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在檢查中發現資質單位的資質條件與其資質等級不符的,應當報原審批機關對其資質進行重新核定。第二十三條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

丙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單位

1.注冊資金三百萬元以上;

2.巖土工程、工程地質、工程測量、工程預算專業技術人員和項目經理、施工員、安全員、質檢員等管理人員總數不少于二十名;

3.具有與承擔小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適應的施工機械、測量、測試與質量檢測設備。

為加強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管理,保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有效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制定本辦法。

在中華人民共和內申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實施對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管理,適用本辦法。

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未經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的,主體工程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第四章地質災害應急第二十五條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建設、水利、鐵路、交通等部門擬訂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批準后公布。縣級以上地方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擬訂本區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本級批準后公布。第二十六條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包括下列內容: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二)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準備;(三)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準備;(四)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五)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六)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救治、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本辦法所稱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是指對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或者地質災害隱患,采取專項地質工程措施,控制或者減輕地質災害的工程活動。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均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

國土資源部負責甲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的審批和管理。

丙級地質災害危險評估資質到期怎么延續?急

向企業注冊所在的省國土資源廳,申請到期延續就可以了。

提交以下材料:

(一)資質申報表(原件3份);

(二)單位法人資格證明文件、設立單位的批準文件(復印件各3份,驗原件);

(三)在當地工商部門注冊或者有關部門登記的證明文件(復印件3份,驗原件);

(四)法定代表人和技術負責人簡歷以及任命、聘用文件(復印件各3份,驗原件);

(五)資質申報表中所列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職稱證書、畢業證書、身份證(復印件各3份,驗原件);

(六)承擔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主要業績以及有關證明文件;高級職稱技術人員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業績以及有關證明文件(復印件各3份,驗原件);

(七)管理水平與質量監控體系說明及其證明文件(原件各3份);

(八)技術設備清單(原件3份)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管理辦法(2019修正)

之一章 總則之一條 為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管理,規范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市場秩序,保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質量,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申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實施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管理,適用本辦法。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指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和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 時,對建設工程和規劃區遭受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做出評估, 提出具體預防治理措施的活動。第四條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第五條 自然資源部負責甲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的審批和管理。

省、自治區、直轄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乙級和丙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的審批和管理。第六條 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單位,按照本辦法的規定取得相應的資質證書后,方可在資質證書許可范圍內承擔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業務。

縣級以上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活動的單位進行監督檢查。第二章 資質等級和業務范圍第七條 甲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巖土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不少于五十名,其中從事地質災害調查或者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工作五年以上且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不少于十五名、中級技術職稱的不少于三十名;

(二)近兩年內獨立承擔過不少于十五項二級以上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有優良的工作業績;

(三)具有配套的地質災害野外調查、測量定位、監測、測試、物探、計算機成圖等技術裝備。第八條 乙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和巖土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不少于三十名,其中從事地質災害調查或者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工作五年以上且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不少于八人、中級技術職稱的不少于十五人;

(二)近兩年內獨立承擔過十項以上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有良好的工作業績;

(三)具有配套的地質災害野外調查、測量定位、測試、物探、計算機成圖等技術裝備。第九條 丙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和巖土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不少于十名,其中從事地質災害調查或者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工作五年以上且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不少于兩名、中級技術職稱的不少于五名;

(二)具有配套的地質災害野外調查、測量定位、計算機成圖等技術裝備。第十條 除本辦法第七條、第八條和第九條規定的條件外,申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的單位,還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

(二)具有健全的質量管理監控體系;

(三)單位技術負責人應當具有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或者環境地質高級技術職稱,技術人員中外聘人員不超過技術人員總數的百分之十。第十一條 取得甲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的單位,可以承擔一、二、三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

取得乙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的單位,可以承擔二、三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

取得丙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的單位,可以承擔三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第十二條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三個級別。

(一)從事下列活動之一的,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項目級別屬于一級:

1進行重要建設項目建設;

2在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區進行較重要建設項目建設;

3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

(二)從事下列活動之一的,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項目級別屬于二級:

1在地質環境條件中等復雜地區進行較重要建設項目建設;

2在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區進行一般建設項目建設。

除上述屬于一、二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外,其他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項目級別屬于三級。

建設項目重要性和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的分類,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