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乙級測繪資質一年多少錢
25萬。測繪資質是測繪專業必須具備的資質,資質等級為甲、乙兩級。養乙級測繪資質一年25萬元,測繪資質等級由四級減少為甲、乙兩級,取消現行10個專業類別下設的55個子項,將子項內容整合至對應的專業類別中;改革后,測繪資質類別、等級總數由138項壓減至20項,壓減幅度達85.5%。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2021,建筑業的分水嶺(上篇)
非常感謝各位領導來參加“預見2021,大時代的融合和蛻變”。
作為一名咨詢師,我比較喜歡做研究,從2015年開始,也撰寫一些行業發展趨勢的文章,從“2016,增速逐步下行”,“2017,建筑業加速分化”,“2018,走入深水區”,“2019,傳統牛市結束”,到“2020,沒有增量的競爭”。寫了這么多以后,再看2021年建筑業有什么變化,我覺得用 “分水嶺” 這個詞比較合適。
“分水嶺”是什么意思?中國最著名的“分水嶺”是秦嶺,它是中國南北地理的分界線,南面是四川和湖北,北面是陜西;“分水嶺”的本意是指不同事物的主要分界。
接下來我跟各位來探討建筑業的“分水嶺”,我姑妄說之,各位姑妄聽之,看看行業的“分水嶺”是不是真的來了,我從 行業改革、產業政策、投資動力、市場、商業模式、發展動力六個方面 跟大家一起探討我的看法。
之一是行業改革的分水嶺 。
建筑業從2000年開始就有很多改革,行業里面有很多微信公眾號專門傳播行業改革政策,每次有改革出來,會在之一時間推送,這類文章點擊量非常大,建筑業是政策性比較強的行業。行業從 改革醞釀 到今天的 實質性推動 ,方向已經逐步的清晰。
首先是 《建筑法》修法 有可能進入實質性的推動階段,《建筑法》經常被詬病,1997年的7月11號推出,2011年修訂第48條關于修改職工保險的相關條文,2019年修訂第8條關于修改申請施工許可證的條文,從1997年到現在23年,只改了兩條,所以修法要求是比較迫切的,有很多律師事務所、行業人士都提出了改革的意見。
資質改革方案 已經出臺,進入一年的過渡期,從593項減到245項,減了60%。資質改革,一次性砍掉60%,這個力度還是比較大。如果將來再來一次改革,砍60%,就只剩100項了,制約就更少了,我跟很多人探討過這個問題,當然這是非常極端的一個想法,但是“放管服”這種趨勢已經在行業改革方面出現效果了。
造價改革制度 也已經出臺,進入了啟動階段。今年7月24號推出了“38號”文,從中我摘了兩段話:“推行清單計量、市場詢價、自主報價、競爭定價的工程計價方式”;“取消更高投標限價按定額計算的規定,逐步停止發布預算定額”,可以看到這個改革既迫切,力度也是比較大的。
此外,還有 建設模式的改革 ,包括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咨詢、建筑師負責制,從政策引導逐步進入實質性推進的階段,江蘇省今年7月份發文就要求“各地每年要明確不少于20%的國有資金投資占主導的項目實施工程總承包,至2025年, *** 投資裝配式建筑項目全部采用工程總承包方式”。
第二是產業政策的分水嶺 。
我們有很多產業發展是靠政策外力推動的,未來產業政策這一外力推動的作用會逐步衰減,產業的發展將逐步靠 內生動力 。
建筑工業化產業政策推出的時候,力度非常大,當時建筑工業化項目建設到各地去拿地,地價要么很便宜,要么買了土地以后基本上可以全價返還給你,我相信類似的政策風口會越來越少,你可以去做建筑工業化,但一定要能夠提升效率,能夠順應未來勞動力逐步減少的趨勢。
PPP(包括 *** ,BOT,AB0)、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咨詢、建筑師負責制等模式,園區開發、特色小鎮這樣的業務,也需要有真正的內生動力,只有創造價值模式才能發展、才有生命力。
說到園區,很多勘察設計企業、施工企業都在做園區,我做過一些橫向調研,行家告訴我上海就有1000個產業園,全國可能有幾萬個。這么多產業園,據說大多數不成功,要做好產業園,也要靠內生動力。特色小鎮的發展也是如此,有一個流傳的所謂“特色小鎮死亡名單”,2018、2019年網上都在傳,我以為“特色小鎮死亡名單”是炒作,沒想到人民網上面也有這個名單,人民網是比較權威的,看來特色小鎮死亡名單確實是名不虛傳。
以上這些例子都說明了什么呢?說明如果沒有內生動力,所有靠政策的風口去做這些事,都不會得到長遠發展。
第三是投資動力的分水嶺 。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固定資產投資全面增長,現在投資正進入分化和補短板期,我摘錄了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議》的原文,大家從中可以看到國家對未來投資的新思考。
在總量方面 ,原文說“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合理增長意味著大水漫灌的機會應該是不可能了。過去建筑業的很多領導經常會談到“基建投資又會增大力度,又會增長多少”,未來這種情況大概率不太會發生了。
在結構方面 ,《建議》里寫的很清楚:“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什么是優化結構?“從無到有”的階段已經過去了,未來是“從有到好”。中國過去巨量的投資,有很多投到了沒有經濟回報也沒有 社會 效應的地方,比如市區的同一條路每年挖幾次、空關的房子、沒幾輛車的高速公路等。類似的例子,發改委這個層次的人,看到的應該更多。
在動力方面 ,投資的動力源自于什么呢?“發揮 *** 投資的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 的作用是一個“撬動作用”,關鍵的投資在民間投資、市場主導的投資,那么民間投資持續的關鍵是什么?投資要賺錢,才可持續。
談到投資,大家翹首以盼的是 基建投資 。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固定資產投資的統計,2015年12.1萬億,2019年的18.2萬億;我們換個角度,從資金來源的角度來統計,2017年15萬億,2018年14.5萬億,2019年14.8萬億,按資金來源的基建投資這幾年并沒有持續增長。再看資金來源,主要五個方面:國家預算、國內貸款、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其他。國家預算資金占比17.5%,國內貸款占比15.3%,兩塊加起來占比1/3;基建投資大部分靠自籌資金,占比56%。各位,我們自籌資金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呢?八大建筑央企過去幾年做了很多PPP項目,說明自籌資金的能力還比較強,但靠哪一類現金流籌下去能持續做下去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從投資的動力的角度,我覺得也到了分水嶺。
編輯
圖表1:基建投資總量—按資金來源口徑
編輯
圖表2:各基建投資資金來源占比
第四是市場的分水嶺。
過去的建設是全國開花,現在正走向“大國大城”,城市內的建設也 從全面布局到補短板,從粗放的建設轉化為品質的建設 。
首先是 市場結構 方面,新增的時代基本結束,而改造、維保市場開始增長。前幾年我一直在談這個觀點,像制造業、房屋建筑、城市基礎設施三個建設市場,再增長已經很難了。在房建領域國家有個說法:大城市一般不得新建500m以上,要嚴格限制新建250m以上,100m以上要充分論證、集中布局,縣城住宅以多層為主;而基建領域,“71118”骨干公路網、“八縱八橫”鐵路網基本上建成。
那區域方面又呈現怎樣的特點呢?
之一是 “胡煥庸線”繼續起作用 ,人口依然流向大城市,“胡煥庸線”是一條什么線呢?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在研究人口的時候劃這條線,從東北黑河到云南騰沖,“胡煥庸線”東南側44%的國土面積,就擁有94%的人口,貢獻了96%的GDP。有領導去中國的人口博物館就看到這條線,他說我們一定要打破這條線,事實上85年來,統計數據顯示要打破很難的,這可能是一個基本的規律。
編輯
圖表3:胡煥庸線兩側發展狀況比較
第二是 經濟發展強勁的城市,依然充滿強勁的建設動力 。把2019年全國GDP排名前20城市列出來,秦嶺淮河南北地理分界線以北,只有北京排入前十名。所以網上有一段話怎么說的呢?原話我把它摘了下來:“今天一條比胡煥庸線更重要的分界線,在中國大地上悄然浮現。它,就是位于北緯31度的“長江防線”。99%的人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地理大發現的重要性。守住這條長江防線是未來五年,也就是十四五規劃期間的重中之重,它的成敗,幾乎決定了大國崛起的勝負。”
圖表4:中國GDP排名前20的城市情況
編輯
這就是“胡煥庸線”和南北城市的對比。經濟發展也許有自身的規律,而經濟發展是建設的基礎,如果經濟不發展、沒有投資,就沒有建設動力。最近復旦大學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教授華民到海南去轉了一圈以后,發了一段感慨,他說要警惕海南“自貿區”變成海南“自我區”。所以市場從區域和結構方面都到了分水嶺。
第五是商業模式的分水嶺。
企業的商業模式從過去的 “羊群效應” 到現在的 獨立思考 和 自我堅持 ,從過去的 跟風模仿 到現在有 清晰的STP (市場細分-目標市場-定位)。我把建筑業的商業模式分為五種,分別是 2T、2G、2B、2E和2C 。
2T(to time) ,時代在變化,建筑業會出現很多基于新技術的商業模式,如果能與時俱進,所有人都有機會,一些企業正在跨界進入建筑業。
2G(to government) ,這是資本和大企業的機會,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和PPP模式等。
2B(to business) ,大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作機會,就像南通的建筑企業和大開發商進行戰略合作,大型房地產企業都有合作商。
2E(to ecosystem) ,大量的專業分包、勞務、材料商、設備商正逐步與大企業形成生態圈,一個企業的生態圈有多大呢?我做過估算,以中建為例,中建有30萬人,其背后有240萬勞務在跟著做;如果每個勞務企業100人,那就有2.4萬家企業跟在后面,再加上材料、設備供應商,中建的背后就是一個中小企業的生態圈。一些大項目、 *** 項目、基礎設施項目中小企業一般進不去,也可以選擇跟在大型企業后面做,這種方式也可以生存的很好。
2C(to customer) ,運營型項目往往要做到有好的客戶體驗,裝飾行業的家裝也是面向最終客戶的。我發現大多數傳統新建企業都做不好2C業務,2C業務對大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的組織結構、人員配置、供應鏈體系在2C模式面前都顯著不適應,既不能適應客戶的需要,也沒有經濟性。
為什么要講這五種商業模式呢?我認為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合去做所有的業務,有的業務不適合做就不要強行去做。有些勘察設計企業、施工企業曾經熱衷于玩資本運作,如果不建設資本運作的能力,玩兩年就會玩不下去。我見到有頂尖設計院玩了幾把投資后就變成一個苦不堪言的設計院,也有央企的二級工程局玩了幾把PPP以后就發現投資是苦海,還好是央企的二級工程局,否則就是死海,這就是商業模式的風險。
第六是發展動力的分水嶺。
建筑業 傳統的發展動力正在逐步衰減 , 新動力正在加速形成 。
有一家咨詢機構的研究報告里面說,過去20年全球建筑業每年效率提升1%,而全球所有行業每年效率提升3%;我估計中國建筑業的效率提升大概在1.5%,甚至到2%,進步速度是比較快的。
中國建筑業效率提升的動力源自什么呢?源自管理進步、材料方面的進步,裝備的進步也很大,比如說混泥土攪拌站、盾構等都顯著提高了行業效率;此外工藝工法的進步,傳統信息技術的進步也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但這些傳統的動力將難以再帶來突破性的效率提升,它只能是1.5%,高的時候是2%。
那么新動力源自于什么呢?可能要從 企業的專業化,客戶服務的產品化,建造的工業化,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 這四個“化”里去找,比如說產品化,福特當年把T型車造出來后,就把 汽車 從2000美金降到140美金,可以想見產品化對效率的提升有多大作用,這是值得我們去考慮的。也可以在建筑業的生態鏈中尋找價值、提升效率,要從價值控制以及核心供應鏈的集成中尋找效率,比如說像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做集采,這是方向之一,但是真正能做到有很好體驗和價值的集采平臺在行業還比較少見。
這是我認為的六個分水嶺,供大家參考。
資質改革大局已定,多種資質面臨取消、合并!要提前知道這些減少
資質是建筑業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通行證”,是企業實力的重要體現,資質改革關乎行業發展全局。 隨著建筑市場的不斷完善,各種資質政策頻頻發布,多種建筑資質面臨取消、合并!
資質不斷簡化與取消的改革之路
資質改革大局已定!這些資質即將取消、合并!!
2020年12月2日住建部正式印發 《 關于印發建設工程企業資質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 。企業資質類別和等級數量由593項壓減至245項,多項資質被取消、合并,本次眾多改革舉措將給建筑業帶來巨大變革。
從住建部發布的《方案》里我提取幾個資質改革重要動向供大家參考:
施工總承包甲級資質在本行業內承攬業務規模不受限制
我:這點很重要,雖然特級變為施工綜合資質后可承擔各行業、各等級施工總承包業務。但是甲級(現在的施工一級資質)在本行業內承攬業務規模不受限制, 這相應的也是弱化了后續的施工綜合資質,意味著有關部門在弱化資質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施工總承包資質調整為甲、乙兩級
我: 在《建設工程企業資質標準框架(征求意見稿)》有關情況說明中提出原一級資質調整為甲級資質,其他等級資質合并為乙級資質。再加上本次《方案》的發布 ,我預估不會再有什么準甲級一說。
將10類施工總承包企業特級資質調整為施工綜合資質,可承擔各行業、各等級施工總承包業務
我:后續不會再有什么幾特的企業, 以后施工綜合資質企業的長遠規劃,無需再考慮資質,而是要考慮人才的儲備。
開展企業資質審批權下放試點。將除綜合資質外的其他等級資質,下放至省級及以下有關主管部門審批 (需跨部門審批的資質另行決定)
我:關于資質下放這塊,我認為由于誠信體系,工程擔保等這些制度沒建起來,如果全放下去之后,暫時可能性不大,所以要先搞試點。 試點審批權下放對當地企業來說并不一定是好事。
前段時間《“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 *** 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 明文提出 誰審批誰負責 。也就是說,即便是審批權放下去或不放, 將來審批資質是更難,誰審批誰負責,出了問題要追責 。 后續資質審批環節相信會更嚴,弄虛作假會更難。
關于過渡期
設置1年過渡期,到期后 實行簡單換證 , 即按照新舊資質對應關系直接換發新資質證書,不再重新核定資質。
完善工程招標資格審查制度,優化調整工程項目招標條件設置,引導建設單位更多從企業實力、技術力量、管理經驗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我:這也是在招標資質取消后,明確了招標制度改革方向。
完善職業資格管理制度,落實注冊人員責任。加快修訂完善注冊人員職業資格管理制度,進一步明確注冊人員在工程建設活動中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我: 建造師等注冊人員有可能以后在行業內會更吃香。弱化資質,強化個人執業,以后企業滿腦子都是人才儲備了。 但是責任也會越來越大。
簡化各類證明事項,凡是通過 *** 部門間信息共享可以獲取的證明材料,一律不再要求企業提供。
我: 申報提供資料機制改為其他主管部門調取機制。
進一步完善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強化信用信息在工程建設各環節的應用
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總之改革方向就是一句話: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大力精簡企業資質類別,歸并等級設置,簡化資質標準,優化審批方式,進一步放寬建筑市場準入限制, 降 *** 度 *** 易成本,破除制約企業發展的不合理束縛,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就業創業,加快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本次《方案》的發布,基本上資質改革大體規劃已經確定,仔細研讀《方案》基本上就能搞清,現在靜等新資質標準和配套措施的出臺。
建筑企業要突出自己核心競爭力和差異化,加大信用體系建設,給業主多一個選擇我們的理由!
資質改革2022什么時候落地
資質證書有效期延期至2021年12月31日的,以及企業資質證書有效期于2022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屆滿的,資質證書有效期繼續延期至2022年6月30日。
原有企業資質證書繼續有效,在此期間仍可用于工程招投標和工程建設等活動。
自本通告發布之日起,暫不受理資質證書有效期于2022年6月30日前屆滿的上述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延續申請事項。
根據住建部早前的文件通知,資質換證于2021年年底進行。四川省提出資質有效期繼續延期至2022年6月30日,也就意味著資質換證(新資質標準出臺)或將延期到明年。
1、為什么資質改革政策至今未出?
2020年11月,住建部發布《關于印發建設工程企業資質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文件提到做好資質標準修訂和換證工作,確保平穩過渡,設置1年過渡期,到期后實行簡單換證,即按照新舊資質對應關系直接換發新資質證書,不再重新核定資質。
轉眼間已到11月上旬,行業內望眼欲穿的“新版資質標準”和“資質改革細則”還沒有公布。后臺有朋友一直在問,經過多方探聽有關領導再次提出資質有效期繼續延期一年,對于計劃升特的可以正常啟動了。目前還沒有確切消息,大概還要再等一等,具體以官方通知為準。
資質是建筑業的準入門檻。門檻的高低,決定了有多少人能走進房間“分蛋糕”。
門檻高,進入的人就少,房間內的“老玩家”就輕松,分到的蛋糕量越多;
門檻低,涌進的人自然大大增加,競爭激烈,能分到的蛋糕有限,甚至“吃不飽”。(尤其在大環境變化,市場預期不強的背景下。)
此次資質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降低準入門檻”。影響范圍之大是空前的,影響之深遠可能也是超出大家想象的。2010年底,全國有活動記錄的施工企業有70061家;2020年底,這個數字已達到11.6萬家(其中92%左右是二、三級資質企業)。
因此難度之大是必然的。
2、現在升資質合不合算?高等級資質是無形的VIP卡。特級資質、一級資質,在競標時有巨大的優勢。
根據中建協官方統計,2018年底全國有特、一級資質企業6782家,僅占全國有資質企業總數的7.11%,創造產值卻占到建筑業總產值的62.32%,新簽合同額占到全行業的70.33%。(2019、2020年相關數據未公布)
因此大家都擠破頭去升一級、特級資質。資質改革后,這些企業可承攬業務范圍不受限制,受捧熱度必定大大提升。
資質改革后:
1、原10個專業的特級資質調整為施工綜合資質,可承擔各行業、各等級施工總承包業務;
2、原一級資質改為甲級資質,在本行業內承攬業務規模不受限制。
再回到之一個問題,特級資質企業承接業務不受限,表面上看對這些企業是大利好,實際上未必然。過去辛辛苦苦拿到1項特級或多項特級,才能在對應行業實現“承接業務自由”;以后只要有1項特級,就能在10個行業里參與競標。
這就意味著10個行業對所有特級企業放開,面臨的競爭必定更充分。目前占優勢的行業或項目,以后未必有百分百把握中標。換做是你,是支持調整還是愿意保持現狀?
3、關于三級資質企業門檻降低后,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出現大量新申請資質企業進入建筑市場。對于存量三級資質企業而言,將不得不面臨以下幾個局面:
1)競爭加大,承接項目難了
2)行業同質化加劇,優勢不易凸顯
3)更低價中標或回歸,利潤降低
針對這3點,建議大家做好規劃,提前應對即將到來的行業變革大潮。至少有三點需要立即著手去做:立足差異化(做專做精)、業務廣撒網(向房建市場之外拓展)、管理數字化(流程規范化,以管理促效益)。
近2年與建筑業資質相關的數據:
1、全國特級資質數量截至2021年7月21日,全國特級資質數量達915項,分別歸屬720家企業。其中:
建筑施工總承包特級達到506項,位居之一,占比為55.3%;
公路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達到164項,占比為17.92%;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達到117項,占比為12.97%。2、資質申報與審批通過率2021年9月17日,住建部《關于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專家審查意見的公示》中,有45家建企申請特級資質,同意26家,全是公路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
近幾年“公路特級”數量猛增,“房建特級”通過率大幅回落。
2018年新增132項特級資質,公路特級40項,房建特級69項;
2019年新增49項特級資質,其中公路特級33項,房建特級11項;
2020年新增33項特級資質,其中公路特級14項,房建特級10項。
背后兆示的行業結構調整不言而喻!“兩新一重”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將迎來大發展!
3、對行業的深遠影響首先,行業生態改變。目前的行業結構呈“金字塔”型,特、一級企業牢牢占據頂端,二級、三級企業居于其下,在資質標準限定范圍內承接業務;改革后資質等級縮減為綜合、甲級、乙級,更加扁平化。雖然總的數量沒有變化,但是乙級企業在行業內占比將達到90%以上,并且這11萬+企業在本行業內可承接工程范圍一致。其次,升資質難度或降低。住建部的通知提到,除綜合資質外,其他全部下放至省級及以下有關主管部門審批。也就是說,以后甲級(一級)資質審批將下放至各省級住建部門審批。此項調整,對現有的二級資質企業是大利好,升甲級(一級)資質的難度或降低!
第三,各省建筑業綜合實力或許有大變動。上面提到甲級資質審批權下方各省,而各省為拉動GDP、保就業,都在出臺政策扶持建企做大做強,特別是各省市龍頭建筑企業。
幾個建筑大省已經對不同企業的定位有了清楚地表述:
扶持綜合、甲級資質總承包企業做大做強(少而強)。
鼓勵專業承包企業“做專做精”(多而專)。
鼓勵強強聯合、兼并重組、股權置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建企由單一型向綜合型發展。
一句話,哪里扶持力度大、地理位置有潛力(城市群/中心城市)、營商環境好,哪里就會有大發展!綜合上述幾點,不難看出未來幾年的建筑市場風云變幻,一場持久的大調整不可避免。


獲取資料
顧問電話
評論已關閉!